2021年03月14日    钱科宇 博客     
推荐学习:  金融证券与资本运营董事长研修班-特惠总裁班学费45000 元 人,清华、北大、人大、中央财大等著名高校专家学者、知名经济学家、资深管理专家;著名金融企业顾问、资本运作专家、管理实战派专家;明星企业的企业 清大金融证券与资本运营董事长班>>
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传统管理逻辑之瓶颈
    二,互联时代的组织变革
    三,管理创新的七项措施
在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之前,是没有企业管理学的。也就是说,管理学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从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那么,当商业运行的逻辑发生巨变时,管理学的逻辑架构可能需要重构了。
当然前人的思考不能完全丢弃,因为社会与组织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并非断崖式的,这是一个好消息,这样我们就不必完全自创一套结构,只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即可。
经典的管理理念无论是源自于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德鲁克(Peter F.Drucker)还是法约尔(Henri Fayol),都离不开以下的关键词,我们结合今天的商业环境来进行探讨:
1、计划:指的是企业对未来的工作的整体规划。其要求是“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在当下这个“多变、模糊、复杂”的时代,计划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2、组织:整合企业发展必须的人、财、物等资源,并将其有序的组合起来,以实现高效的利用。其有效的手段就是人们常说的“架构、流程和制度”。
3、指挥:对流程和制度未能覆盖的部分,赋予领导者权力,增设指挥功能。常见于决策性、前瞻性、创新性、临时性的工作。而当其中某些工作发生高频次重复时,管理者就会设法将其转变为流程和制度的一部分。
4、协调: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某些工作是现有流程与制度未能覆盖的,需要各部门临时调整、灵活配合。
5、控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执行与计划相符。并伴以适当的奖惩;
那些认为自己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实现上述管理工作是他们所期望的。而对于那些有管理基础的企业,这些工作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恰恰是后者面临着观念上的挑战。
在上述五个词语背后,都有个执行主体,就是“谁”在做这些管理动作?于是很自然出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界。我们在这样的观念下,开展了几十年管理工作,并且根据这些管理职能的需要对管理者进行了训练,帮助他们应对各种难题。但还是困难不断,具体表现为:
1,关于计划:内外部环境变化快,很难精准预测,计划难做,做了也常常被搁置;
2,关于组织:客户的服务要求与企业的被服务水平都不断升级,组织机构原先所定义的功能不是固化的,与上游下游的关系不断融合交叉,组织内外部的分界被重新设置;
3,关于指挥:由于客户要求多变性,以及企业还要主动贡献一些服务创意给客户,在组织顶端的最高决策者并不是离客户最近的人,指挥权如果不下放那就是脱离实际的瞎指挥,那么指挥者不能再是组织顶端少数人而应该放权,但是放权给基层意味着风险,谁来为决策失误买单呢。
4,关于协调:需要协调的内容越来越多,原有的流程制度经常被突破。
5,关于控制:客户需求多变、组织变更、人员流动性大,计划多变,控制无从谈起。
当这些困难来临之时,我们不要急于去克服,而应该思考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许病不是因为管理做得不到位,而是这种管理逻辑本身就过时了。
打个比方,当西医判定一个人是高血压之后就会让他每天服用药物,但这样做虽然避免了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肾脏受损、心脑血管问题),但其实高血压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体某些机能退化时及时做出的调整措施,以保证某些机能的需要。如果人为降低了血压,这些调整措施被遏制,同样对身体有不良影响,所以选择对付高血压的措施,要做双向利弊分析。
五项管理职能实施得很好的企业,就像每天按时服药把血压控制得很好,这种情况可见于一些非常稳定的行业,比如能源类、资源类、产业结构稳定的行业,这样就很好。然而在大多数行业都发现管理职能不应该太死板,实践与理论经常有较大冲突。那我们就该想想原因了。
其实很简单,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当理论落实不了,正是实践在提出抗议。
实际情况就是:
我们发现年轻员工越来越不受管控了,因为领导的话他们未必全信,这是网络带来的信息多元化;
我们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顾客有了更多信息可供参考,这是网络带来的渠道多元化;
我们发现有一种东西叫比特币,除了银行居然还有别的机构可以发钱,这是网络带来的产业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意识到权力正在被重构,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以外,信息、流量和数据是权力的另一种重要来源。所不同的是,政治权力(政府)和经济权力(企业)是可见的、数量有限的,而信息造成的权力是层出不穷、无法预知的。
这是个模糊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管理需要更新的理念。如果大家都不改变,那么竞争格局还会维持现状。但如果其他企业先行一步,那么我们原有的市场和优势就会被蚕食。
小结一下:
第一,我们需要灵敏的“传感器”收集外部信息;
第二,我们需要快速的决策机制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我们需要灵活的组织结构发挥更多的功能;
那么,具体的操作方向是什么呢?
二十年前,我们提倡企业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就是要靠制度和流程管人。今天这应该是一个成熟企业的基本配置。问题是在于法治的尺度怎么设计。当制度流程没有灵活性,员工没有自主权而只能惟命是从。这样机械化的动作显然跟不上模糊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今天要提出“自治”的概念。
自治不是没有管理者,是把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把金字塔结构变为网状结构,把大团队分成若干小团队(如下图),具体分解到哪个细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让我们设想一下“自治”能实现的效果:
➢  请示审批环节更少,管理人员减少,管理成本降低;
➢  一线员工有足够权限,服务效率更高;
➢  各部分差异化管理,适应不同性质的工作;
➢  员工有自主决定权,更有积极性;
➢  管理单元的体量变小,对管理者的要求和压力降低;
            ………
如果你觉得实现上述效果对企业是相当有利的,那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记得在几十年前,企业都提倡员工要有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彼时的“主人翁精神”和今时的“自治”完全不同,以前只是一种口号一种氛围,而现在则是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打个比方,五十年前倡导拾金不昧是人的觉悟,但如今拾到东西还是会交给警察的,首先拾物不交被定为违法行为,而且到处都有高清摄像头。所以,现阶段的拾金不昧行为是管理到位的结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我们下面就来讨论 “自治”的具体做法。
1.明确并强化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目标,要求所有人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不得脱离这个前提。这需要最高决策者一定程度上跳出经营管理工作,进入战略层面的思考。
2.对人才的要求要提高。当然要从建设核心团队开始,如果经营了五年以上的企业都没有三五个优秀的核心管理层,只能说明总经理对此重视度不够。
3.招聘的观念要更新。以往的招聘流程和选人标准比较机械化,面试过程又受限于面试官的个人水平和招聘经验,并且对人才居高临下不够尊重,尤其在管理层的引进时,这样做会错失很多人才。
4.加强“以训代管”。新员工入职后融入不够,加大培训的频次可以解决。线下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网络上有很多素材可供自学。线下培训就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小范围、短时间、高频次、针对性、研讨式、化整为零,少做灌输式的,多做实战研讨的。
5.信息透明化,用群众监督群众。具体做法是实施数字化的计划管理。
6.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定海神针,这方面的研究和宣贯绝对不可少。
7.尽量用“项目组长”代替管理岗位的各种级别,可以避免官僚化、本位主义,而且可上可下,这样优秀人才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以上诸点,尚不够全面不够详细,留一点空间由每个企业自行发挥。
变革时代的企业管理,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和探索,忘掉一些固有的专业术语和框架。每家企业的生存状态,就是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的体现,现在真的到了内观自省的时候了,否则就将不可避免的衰退下去。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email protected]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钱科宇课程
钱科宇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