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大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国学智慧》、《礼乐文化与品位人生》、《道、礼与五经》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9年10月04日       
推荐学习: 【资本后EMBA高端项目】学费:16 8万,注册学员将被赠予价值10万元私募股权基金原始股期权,三年后可市价转售获利,也可继续持有享受分红;同时获得全球著名的红杉资本、德同资本、中金公司、优势资本等跟投机会; 结业之后,每年仍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大会,建立高端人脉圈层。十万股权赠送名额仅余30席!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
张辛
引言
1、国学的定义和复兴之必要
今天国学之所以有复兴之势,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内因,即取决于国学的基本意义和价值:人学。二是外因,即当今人类社会出了状况:物化。所谓物化,就是说人类日益朝两方面转化,一是器物化,一是动物化。所谓人学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对而言的,中国文化是人本文化,是“从人性关照出发而落实到人性关照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当今人类出了状况,当物质文明大发展付出了惨痛代价——人性的代价,道德的代价以及生态恶化的代价,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时,世界上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种文化。而在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国学却日益从国人的生活中走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一种根本性缺憾。
2、由“德”、“赛”二先生谈起
——五四以来引进德先生、赛先生,使中国发展了物质文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功德无量。但只有二先生是不够的,是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黑格尔:“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好像是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形而上学本体论,没有“神”, 就没有主心骨,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发展绵延的动力,就必然失去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就只能是平庸的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强大。孔子:“君子不器。”一个有教养,一个生命运行到一定阶段的人,器一定不是第一位的,他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一个机器,而听命于他人;不能满足于具体现象、具体事实、具体事物;不能满足于一专、一技、一能、一艺。没有形而上的关照,没有宗教情怀,没有信仰,就不可能安顿身心,提升生命境界,走向高尚。
3、说“神”、“物”和“心”
——“神”是人类社会的起点。神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最主要的区别;“神”帮助人类度过了其最愚昧、最危险、最无助,同时也是最漫长的历史时期;“神”是人类此一时期,即人类浑沌时期及文明初期的主宰;轴心时期之后,人类终于长大了,人文觉醒了,人拥有了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于是告别了神,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但“神”仍然是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超然的存在,是使人敬畏的存在,是一种监督和制控的的力量。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神”毕竟是生命之外者,同时它只指向人的灵魂,故任何宗教都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出世。因此人类不能唯“神”。否则必然理性丧失,导致宗教迷狂,发生社会危机。果不其然,中世纪的黑暗终于降临。
——“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科学指向“物”,它可以使人生活得日益方便和舒适,人类离不开“物”,需要科学。于是中世纪大危机之后,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神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物”的世界。于是工业革命爆发了,科学发育了,物质文明大发展了。然而“物”同样属于人生命之外者,而且主要服务于人的身体。人对于“物”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庄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何不过满腹。”故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服务,不能领导”;因为“科学不能使人性得以完善”(康德语)。因此不能唯“物”。只重物理,忽略人道是危险的,同样会导致社会危机。于是天人关系恶化了,人类的居住环境恶化了。于是人际关系恶化了,一战、二战爆发了。人类个体生命也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各种怪病接踵而来。总之人类之“物化”日以严重,科技和资本的发展日以超出人类及其社会组织驾驭能力之外,已几近失控。于是国际有识和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投向中国文化,投向孔子;于是1988年1月28日,诺贝尔奖得主们达成巴黎共识:“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应到2530多年前汲取孔子智慧”。于是2009年10月28日美国43个众议员向美国国会提交一个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
——所谓“孔子的智慧”就是,孔子揭示了人类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心”的世界。因为人不是神,不是物——既不是器物,也不是动物,所以人不能活在“神”世界,也不能活在“物”世界。人是人,“心”是人生命的主宰,所以人只能生活在人的世界,“心”的世界。人从“心”到“心”,才形成社会,“心”、“心”相连才构成人类大生命,才展开人类历史;然而“心”不能独立存在,必存在于身体(腔子)之内,而身体存活不能离开“物”;“心”需要安顿,精神要有依托,所以又离不开“神”。因此孔子所开辟的人类的应然世界、理想世界并不是唯心的世界,而是神、物、心三位一体,以心为主宰的世界。这就是孔子的智慧,国学的基本精神和普世价值,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道——内在根据: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1、“道”的本义——“所行道也”;“道立斯行”;“道,行之而成”;“由是而之焉谓之道”;既为道,其必有五元素:主动者、起点、根据、途径和归宿。由此五元素,“道”的意义就一步一步充实,一步一步深刻,并一步步抽象和升华。
2、主动者——人。谁走的道就是谁的道,天所行即天道,地所行即地道,神所行即神道,鬼所行即鬼道,人所行即人道。中国文化所谓“道”即人道。这就是荀子所说:“道者,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品格。
3、起点:由此一元素使道的意义大大扩充起来:起点即始、本、根、源、基础、由来、往、古、传统等,道即古来之道,是人文祖先最早率性而行并引领后代一步步走来之道。“彰往而察来”,“继往开来”。没有开始就没有过程;没有本就没有末;没有根就没有梢;没有源就没有流;没有基础就没有建筑;不知由来就无法决定去路;没有往就没有来;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因此道的意义大大重要起来。具有根本性的、基础的、传统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重祖宗、重传统。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述而不作”,就旨在彰显道、传统的重要性。所谓“述”即述“道”。
4、根据:天道。我们的人文祖先为什么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而没走别的道,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条好道,走了五千年而绵绵不断。而其他文明之路或被其他文明取代,或不知去向。因此根据至关重要,是孔子所关注并最先发现的。孔子由已知推未知,由已知的周公一直推导到未知的五帝之尧。孔子认定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人文祖先。孔子说:“尧,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礼记》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庄子说:“道始乎情”。故道乃人文祖先基于情率天性而行之者。其情即对天地化育之由衷感恩之情。人道原于天道。那为何则天?因为天最大。宇宙间芸芸万物,天最大。天大之表现:博厚、高明、悠久。那天为何如此之大?孔子后学告诉我们:“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上天为什么大、实在(刚)、空虚(亨)呢?因为上天走了一条好道——中正之道。“建大中,以承天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均由此出”;
5、“极高明而道中庸”。人文祖先所则天而来之道被孔子命名为“中庸之道”。 极者,则也。高明者,上天也。人文祖先则(效法)天而道之以中庸。“中庸之道是孔子的重大发现,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它”(毛泽东语)。中庸之道乃人类社会当行、可行、必行之正道、大道、公道、常道。正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走了这条中庸之道才长达五千年而绵绵不断。而自五四以来,中庸却被批的体无完肤,一直成为无能、保守的代名词。实在是无知的孩子和所谓政治家所致。我们必须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①中庸释义适中。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解释的“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也就是适时、适地、适度。孔子的智慧就是力求把握这个中。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有知乎?无知也!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矣”。在孔子那里“执中”既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其普世价值正体现在这里。做事情之前先找到合适的所在,即先哲所谓“执中”;做事情当中,力求把握合适,即先哲所谓“时中”;老子则主张“守中”;庄子主张“得中”。其实“”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王夫之说:“盈天下只是个中,更无东南西北,盈目前只是个中,更无前后左右。”宇宙间大到天体小到病毒包括人在内都是个中,都是一个合适,因此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只能亲和,不能敌对,这就是中国人的根本的宇宙观,由此决定了中国人的方法论: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大其心,与万物同体”。对大自然,对万物生灵交好、亲和、做朋友,而不是征服、对立。
以适中的方式做事,故有二义,一是用,二是常。按合适的方式做事,则必有合适的结果,先哲表述为:常。常即常规、常态、常行,即平常、日常、经常、正常,于是自然是不可更改,不可变动者。故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谓常主要有二:天常、伦常。
    ②中庸两大标本或典范:上天和祖先
    ③中庸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形态:序与和。二程:“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序即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秩序与和谐是天体宇宙运行的大准则。泰戈尔称之为“事物旋律的秘密”。我们祖先把这个大准则用以规划、安排中国社会,塑造中国文化。于是中国文化就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
7 “大道泛兮,以其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此《中庸》所谓大经即大道,即取法天地之道,即大中之道。中华民族文化即以此为根本生存法则,以此为形而上的本体论。取法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故中华民族乃成为一个与天地同体并生,与万物为一,与大化并行的民族,于是中国文化就成为高明、博厚和悠久的文化,大智而大年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绵绵而不断。因此中庸之道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山有山路,水有水路,中国由中国之路,西方有西方之路。孔子不会告诉你具体走什么路,只是告诉你要走一条合适的路。因此孔子具备了跨时空、超国界的意义,孔子属于全人类。
三、礼——外在准则: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外在准则
1、“礼”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本身即包涵“礼”和“乐”两层含义。
2、“礼”之源
A、“礼,报本反始也”;礼尚往来;
B、“礼生于情”;“先王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 C、由“物”而“则”;由“巫”而“史”而儒;礼是“绝地天通”的重大成果,礼是中国文明诞生的标志。
3、“礼”之用
A、“礼者,人道之极也”,“昭明物则,礼也”。礼乃得道、入道、行道的基本保障,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孔子)于是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王安石)。
B、“礼别异”。礼的基点或基础价值是分。人类社会的开化和发展必然经过三大分理工程:天人;人人;身心。由此决定了人类的三大行为及由之而生的三大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只有分别开来或分理清楚才能形成秩序,即天人相分,宇宙秩序才得以建立;人人相分,五伦定位,社会秩序才得以建立;肉体和心灵相分,个体生命秩序才得以建立。分的目的即明分、得位、知宜。于是有了“礼”的基本要求: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
C、“礼本于仁”。“仁者,人也”,“仁,相偶也”,仁是使人人(社会)乃至天人、身心之间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的大准则,大手段,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于是成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成为国学的核心理念。“仁者爱人”,但爱并非仁的主要内涵:爱属自然,是本能,与动物同然,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时限,讲占有,可拒绝,故爱只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用爱是不可能处理好天人、人人、身心三大关系的。故不能构成“仁”的主要内涵。何谓“仁”,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仁”的主要内涵是敬。敬则属社会,是人伦的,是理性的,平等的、无时限,重分享,是互相的,并不可拒绝。故子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是处理人人、天人及身心关系的要津。“礼主敬”(《礼记》);《左传》:“敬,德之聚也”,“敬,礼之舆也”; 二程:“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有二义:一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际贵在心灵相通。“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D、“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的目的即和谐,礼乃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前提和条件。
4、礼乐乃人生大艺术
A、礼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两大支柱,不可偏废,“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乐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相类:一是涵养理性,安顿人生;二是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
B、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乃“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有序的生活,即乐天知命的艺术生活:既不听命于神,也不受制于物,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心主宰自己:不是到彼岸世界寻找解脱,而是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尽可能寻求心灵的愉悦,或曰不是因有所得而满足,而是即使无所得亦愉悦。使人超然物我而安和自得,而不是分别物我而唯物是取,唯利是从。
和——理想状态:上天运行的正常形态,人类社会运行的正常状态,人的个体生命运行的理想状态。
1、“和”的本义
A、“和,调也”;“声音相保曰和”;“以他平他谓之和”
B、“阴阳得适谓之和”;“万物各得其所,便是和”;“万物负阴而报阳,中气以为和(老子甲本)
2、“和”的基本精神和意义
A、“天地之气,莫大于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喜怒哀乐所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一”即混沌、宇宙,“二”即阴阳或天地,“三”即阴阳之间加和(太极)。阴阳分立,纯阴纯阳没有意义。天地不和无以化育万物,男女不和无以生育后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故万物皆化”;
C、“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乃各个体间保持自质之和。“物一无文,声一无听,味一无果”。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和心则行适”;诚于内而和于外
3、“和”的前提和依据
A、由礼而乐,由秩序而和谐
B、“以义分则和,和则一”;“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五、结语
——中国文化之要义或曰国学的基本精神只是“道”、“礼”、“和”三字。遵循天性而行为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而最终可以归之为一个字:“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五千年就在于“道”。
——中国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观念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当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弘扬中庸精神。
——所谓“国学”的核心构成即五经。五经即中国文化之道、之根基所在,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无不是由此而生。
——对于我国而言,二十世纪是救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才是强国的世纪。“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只有物质文明的发达不是真正的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达才称得上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email protected]
随机读管理故事:《狮子怎么管理狼?》
有一天,狮子让一只豹子管理10只狼,并给他们分发食物。豹子领到肉之后,把肉平均分成了11份,自己要了一份,其他给了10只狼。这10只狼都感觉自己分的少,合起伙来跟豹子唱对台戏。虽然一只狼打不过豹子,但10只狼豹子却没法应付了。豹子灰溜溜的找狮子辞职。狮子说:今后,看我的。
第二天,狮子把肉分成了11份,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怎么分这些肉。为了争夺到大点的肉块,狼群沸腾了,恶狠狠的互相攻击,全然不顾自己连平均的那点肉都没拿到。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是什么办法?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人类的绩效工资吗?……
第三天,狮子依然把肉分成11块,自己却挑走了2块,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这些肉怎么分。10只狼看了看9块肉,飞快的抢夺起来,一口肉,一口曾经的同伴,直到最后留下一只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是什么办法?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末位淘汰法吗?……
第四天,狮子把肉分成2块,自己却挑走了1块,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这些肉怎么分。群狼争夺起来,最后一只最强壮的狼打败所有狼,大摇大摆的开始享用它的战利品。狼吃饱以后才允许其它狼再来吃,这些狼都成了它的小弟,恭敬的服从它的管理,按照顺序来享用它的残羹。从此,狮子只需管理一只狼,只需分配给它食物,不必为其它的狼再操心了。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是什么办法?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竞争上岗吗?……
第五天,狮子把肉分成5份,自己拿了3份,然后把1份分成9小份,对狼们说:每个都领一小份,我考察你们,最后决定最优秀的可以额外获得那份最大的。然后狼群们迅速拿了各自的那块,各自考虑了一番,有些狼拿出来了自己那份的一部分来给狮子,有只狼把全部都上交给了狮子,却换回来的优秀员工奖励——那块大肉。狮子得到了全部80%的肉。豹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问狮子这是什么计策?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官场规则吗?
第六天,狮子把肉全占了,然后让狼去吃草。因为之前的竞争,狼群已经无力再战了,于是只能逆来顺受。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是什么办法?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和谐社会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张辛课程
张辛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