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哲学与心理学导师班王秦丰教授:国学与企业家

UPDATETIME:2020-09-04
  在线咨询    报名表下载     
课程名称: 领袖哲学与心理学导师班
开课时间: 2023年07月15日  学习费用: 158000元   
咨询电话: 010-62797895 13439064501 陈老师

课时安排: 学制1年半,每个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授课2-3天。
参训对象: 企事业领导人
2020年8月23日,领袖哲学与心理学导师班的课堂座无虚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王秦丰教授为企业家同学带来——《国学与企业家》课程。
王秦丰教授首先谈到,现在学国学很热,尤其是企业家,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他们会深刻感受到提升国学修养的重要性。国学,不仅是企业领导者、负责人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企业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的必修课程。国学,就是一门貌似无用,又处处在用的学问,学好国学可以感悟到它的价值;不学国学,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喜欢将国学形容为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大家知道,树的根,我们从外面是很难看得出来的,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这样,国学就是我们文化自信之根。人们常说“内圣外王”,在修养上,一个人该如何做到内圣呢?那么,学好国学,学好文化,就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国学之于文化、之于修养非常重要,不过,在如何学国学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还是走了不少弯路,他们大多在围墙外面转悠,一直无缘墙内的瑰丽风景。今天,领袖哲学的课外课,就是要带大家推墙而入,一睹国学的真容,至于从此再深入国学的精髓,那就要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了。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国学的经典也不在少数,比如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收集了3400多种图书,编为36000册,79000多卷,约8亿字。如果按人生百年来计,一个人要想读完它,每天也需要读20000多字,这个难度大家可想而知,如以此作为国学学习的内容,那是很难把握的。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为国学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一共有186种,但大家依然觉得这个量还是太大。梁启超为此开了140多种,人们依然还是觉得太多。王秦丰教授在其专著《国学要义》中告诉大家,只要掌握五本书和十个概念,那么就基本掌握了国学学习的要义,也就掌握了国学的精髓。这五本经典就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五本加起来也不到6万字。十个概念就是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这五本书和十个概念基本掌握了,那么也就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秦丰教授围绕着四个主题展开,一是“什么是国学?”、二是“五本经典”、三是“十个概念”、最后谈一谈国学和企业家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古已有之,《周礼》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曰:“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历史上的国学是指教育机构和官方开办的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蜂涌而入,居于强势地位。面对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抗争之中。“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提法即为后来国学概念的雏形。1902年,梁启超致函黄遵宪,商讨创办《国学报》,黄遵宪在回信中说:“《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如?”这大概是近代最早提出和使用“国学”一词。
国学概念提出以来,众多学者纷纷从文化、历史、学术等角度对国学进行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一直没有定论。最早提出国学概念的梁启超,没有直接定义国学,只是指出研究国学的路径,“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该走的大路:一、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德性的学问。应该用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第一条路,便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这部分事业。这部分事业最浩繁最繁难而且最有趣的,便是历史”。邓实提出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国学概念,“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其治其一国也”。章太炎著有《国学概论》,提出国学本体概念,采取“是什么”、“非什么”的办法建构国学系统,“国学之本体是:一、经史非神话。二、经典诸子非宗教。三、历史非小说传奇”。胡适提出“国故学”观点,“‘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马一浮指出:“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就是儒家经典,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综上所述,国学似可定义为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统称。儒学为主体,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家历史地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因为儒学所具有的入世意识、家国意识、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教育意识,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意识的构建发挥着主体作用。佛道为两翼,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儒佛道三家,佛道两家的作用不可忽视。佛家属宗教,是外来文化,且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改造,实际已成为儒道化的佛教。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要是儒道两家,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儒道两家思想的主要载体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本经典和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概念。学好五本经典,读懂十个概念,就能掌握国学要义和传统文化精髓。

学好国学经典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老子》亦称《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先秦诸子所共仰,被誉为人生宝典和万经之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计81章、5000余字。《老子》是道家的元典,全面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研究本体哲学的思想家,他探讨了天下万事万物的本原和起源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急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全书20篇,计492章、15000余字。《论语》是儒家的元典,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伦理价值、政治主张和人格理想。首篇围绕做人这一主题进行议论,以后各篇分别论述为政以德、守礼明礼、择仁处仁,层层剥离,依次展开。其中首篇至为重要,是理解《论语》全书的关键,宋人吴寿昌认为:“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
《孟子》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共同编纂,主要记录孟子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和人格行为。《孟子》全书7篇14卷,计60章、35000余字。《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是区别于禽兽的社会属性;在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养民、教民,实行仁政和王道政治;在教育方面,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君子“三乐”之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大学》相传是曾子的思想,为曾子后学所写定,主要论述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大学》全文计11章、1700余字,围绕“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题,提出并阐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朱熹评价《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主要论述心性修养,富有哲学色彩和意蕴。《中庸》全文计33章、3500余字,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解释和倡导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读懂国学概念

概念和范畴属于理性认识,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在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那里,道是本体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同时,道又是辩证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在孔子那里,仁的本质是爱人,先从血缘亲情开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而推己及人及物,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义者宜也,也是伦理道德评价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在孔子那里,义主要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本质是别异,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里的贵贱、长幼、贫富似乎不是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社会角色的差别和道德规范的不同要求。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在孔子那里,属于德性范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那里,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信誉,真不知他在社会上如何立足。这就好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它如何能行走呢。
孝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孝是仁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忠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忠字的构造是上“中”下“心”,即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在孔子那里,忠一般都和信、恕合并使用,即忠信或忠恕,侧重于修身和待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孔子确实提出了忠君观念,却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两者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与腐败相对立。在孟子那里,廉的实质是不取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在孔子那里,强调通过德政和礼治,让人们知耻和有耻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读懂国学概念

概念和范畴属于理性认识,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在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那里,道是本体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同时,道又是辩证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在孔子那里,仁的本质是爱人,先从血缘亲情开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而推己及人及物,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义者宜也,也是伦理道德评价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在孔子那里,义主要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本质是别异,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里的贵贱、长幼、贫富似乎不是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社会角色的差别和道德规范的不同要求。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在孔子那里,属于德性范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那里,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信誉,真不知他在社会上如何立足。这就好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它如何能行走呢。
孝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孝是仁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忠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忠字的构造是上“中”下“心”,即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在孔子那里,忠一般都和信、恕合并使用,即忠信或忠恕,侧重于修身和待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孔子确实提出了忠君观念,却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两者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与腐败相对立。在孟子那里,廉的实质是不取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在孔子那里,强调通过德政和礼治,让人们知耻和有耻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促进企业家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没有文化,企业既不可能做大,也不可能做强。国学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社会认为人与自然界区别的标志就是文化,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加强文化建设,要求在管理中培育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以团结职工、凝聚人心,指导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建设,要求在职工中重视人文教育,以文化人、以德润身,提高职工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文化建设,要求在产品中增进文化因素,使产品具有精神质地和人文情怀,从而造就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知名品牌,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

人物资料:

王秦丰,全国政协委员,教授。
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坚持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著有《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老子与哲学》《国学要义》《孟子与政治》。其中《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老子与哲学》已由香港中华书局在香港出版发行。
课程分类
近期课表
培训中心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