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道家精神的哲学思想》《<道德经>解读》《庄子之逍遥游》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4月28日    张松辉     
推荐学习:  金融证券与资本运营董事长研修班-特惠总裁班学费45000 元 人,清华、北大、人大、中央财大等著名高校专家学者、知名经济学家、资深管理专家;著名金融企业顾问、资本运作专家、管理实战派专家;明星企业的企业 清大金融证券与资本运营董事长班>>
摘要:“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这一设想可以推迟人类的衰落。

本文为摘录,原文见张松辉著《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再版)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观、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思想,学界几乎持一致的批判态度。其实,老子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成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重新评价。

                      

 (一)“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

    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老子》的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下。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因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还有舟船、甲兵、文字等先进的东西,只是不去使用它们而已。我过去阅读老子这段话时,总有一个疑问: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提出“使有什伯之器”、“有舟船”、“有甲兵”?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最近我才突然感到:老子所描绘的这个社会并非我们常说的原始社会,而是经过一定文明发展后再自觉地向自然生活回归。人类的初期阶段,没有车船、甲兵等什伯之器,也没有文字,后来人们发明创造了这些东西,人类把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后,当然是为了使用它们。使用一个阶段之后,又发现使用这些东西给自己带不来多少幸福,反而添了不少麻烦,于是又自觉地把这些东西放置在一边不再使用,重新回到结绳而治的纯自然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没有什伯之器和文字可用,过纯自然生活——发明了什伯之器和文字,过所谓文明生活——虽有什伯之器和文字而不用,重新恢复纯自然生活。

通过这一过程的显示,我们不难明白,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小国寡民”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

    (二)“小国寡民”主张利大于弊

    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出社会回归观的主观目的是值得肯定的。在他提出的看似“反动”的政治观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出发点是好的:第一、老子主张社会回归是为了平均社会财富,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制度的严厉批判。第二,老子主张社会回归是为了恢复人的朴素天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准。下面我们主要从价值的角度去评价其中两点多遭非议的主张。

第一,关于反科技文化。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除了反剥削反压迫之外,就是反科技,也就是老子说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一看似落后的思想如果能够实施的话,就能为整个人类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  

   现在的人们经常提倡“可持续性发展”,从实质上讲,“持续性”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对带有根本性的矛盾,现在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就是放慢“发展”,以保证相对的“持续性”。老子的思想客观上(老子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观目的可能不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以为解决这一矛盾服务,他不要“发展”,而要“持续性”。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生命的长短是由其内在的能量多少决定的。科技发展不仅腐蚀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更主要的是它加速了对地球能量的消耗。春秋时的王子晋就提出了人不要随便开挖山体、堵塞河流的主张 [②] 。古人有一个比喻,说大地好比一个大瓜,人类好比一群小虫子,只有当瓜腐烂时,才会长出虫子来,因此,人类的出现,说明大地本身已经出了问题。 [③] 这个比喻看似幼稚,但我认为是真理。瓜腐烂了长出虫子,而虫子的繁殖(繁荣)反过来加速了瓜的腐烂速度,其结果将是虫子与瓜同归于尽。

我个人一直认为,地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模样,之所以能够养育出这么多的生物,是因为它的内部的各种物质以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所发出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今天的人们为了私欲,淘空它的石油,挖光它的矿藏,甚至还要抽尽它的气体和水分,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总之,人的行为正在破坏地球的原有结构。我们不妨也来一个比喻,整个地球犹如一座搭好的积木建筑,石油、煤矿、天然气等等,都是这座积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作用,一旦我们抽空了其中的某些部分,整个积木建筑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导致它的坍塌。当人们将来发现这一点时,再想用已经被消耗掉的石油、矿石等等去填补地球,大概已是不可能的。人类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停止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他们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一起毁灭。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我的看法是幼稚可笑的,但我总认为幼稚之人的直觉有时比成熟之人的严密分析更为正确。

   就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不说自然科学是盲目的,但它至少是目光短浅的。它是为人类眼下的利益服务的,只有当眼下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它才会手忙脚乱地去做一些修补工作。

   人类如果能够按照老子的思想去生活(人的欲望使这种生活很难实现),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人类的整体生存时间将比其实际生存时间长得多。老子的反科技态度是以每一代人的利益牺牲去换取整个人类更多的生存时间,而人类现有的实际生活状况是以缩短整个人类的生存时间来换取目前的利益享受。

第二,关于封闭式的生活。

老子受到批判的另一主张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根据我的理解,这一主张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摩擦和战争。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就因为边界上的两家小孩子争采桑叶而打了几次大仗。二是避免攀比心理。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肯定会有差异,一旦交往,这种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会引来竞争,竞争的结果自然是科学技术的无止境发展。也就是说,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们避免攀比,能够保持人们心理的平衡,保证相对的社会稳定。

 

    (三)“欲壑难填”的人性使科技无法为人类带来预期幸福

(略)

 

    (四)“小国寡民”可以推迟人类衰落

 

   从近代到今天,有不少学者在探讨全世界民族与文化融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融合,并设想了各种办法,比如鼓励种族通婚 [④] 、签定文化盟约等等,来加速这种融合。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由民族、文化矛盾而带来的对抗和冲突,因为这些对抗和冲突已经、正在、还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融合,才能避免这些灾难。这些学者的用意是善良的,但他们只考虑融合带来的好处,而没有更进一步地考虑融合后的人类发展趋势。

   我认为,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你赞成也好,不赞成也好,民族和文化趋向融合是必然发生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民族和文化这二者是统一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同一了,就不可能再有民族的差别,反之亦然。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的发展,这一发展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大异时期——大和时期——大同时期——衰落时期

   大异时期:在人类的初期,由于人类数量少,交通、通讯不便,人们被山山水水分割为一块一块,他们各自为政,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着。这就是人类的大异时期。

   大和时期:随着人类的发展,交通与通讯便利了,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认识到,一味地对抗给自己带来的未必全是好处,于是人们用某种方式,使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能够相对和谐地相处,这就是大和时期。“和”是中国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的“和而不同”,是指不同的思想、观念以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谐相处在一起。我们不妨把它引申一下,不同的文化、民族,甚至包括动植物在内,大家和平共处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把这一情况也叫作“和”。

大同时期:我们这里说的“大同”,与儒家的大同理想并不一样。儒家的大同社会强调的是伦理的和谐和道德的美好,我们讲的大同重点在强调民族种类和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历史不会停止前进。按照我们的推测,大和的下一步,就是大同。因为融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过程,人类不停地融合下去,融合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从理论上讲,其融合的逻辑结果必然是有那么一天,在这个地球村里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虽然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里,也会有争论,但充其量属于“小打小闹”。一个民族的昌盛,一种文化的繁荣,除了其内部的原因外,还要靠外部的激励。什么时候有百家争鸣,什么时候的思想文化就会繁荣,反之就会沉闷衰落。鹿与狼的关系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⑤] 。

衰落时期:所以我们担心的是,当地球上真的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时候,竞争没有了,争鸣也没有了,那么这是否会成为人类衰落的开始。中国有句古话:“物盛则衰。”整个人类和文化融而为一的时候,可能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鼎盛点,而这个鼎盛点刚好又是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大融合、大同一究竟是人类的幸事,还是人类的悲哀?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永远保持“大和”的局面。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这一愿望的实质就是希望人类的历史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类停止发展。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设想时,大概很难想到这一层,但这一设想客观上会阻止“大同”局面的出现。当然,说“阻止”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理,因为人天生好奇,因而没有人愿意真正去过“小国寡民”的生活,既然“小国寡民”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阻止”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也应看到,如果人们都能看到人类融合后的衰落命运,部分地去实施“小国寡民”的主张,或许是可以推迟“大同”局面出现的时间。而推迟“大同”局面的出现,实际也就是推迟了人类衰败的时间。所以我有一个推测:未来“大同社会”的人们在意识到“大同”的危害后,也许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一社会再次人为地分割开来,施行“小国寡民”政策。

我清楚地知道,本文的观点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现实中(至少在当今的现实中)无法实践,因为人类是不会满足自己的欲望、因而也不会停止自己寻求幸福的脚步。但我想:当大家都在为寻求幸福而匆忙奔跑的时候,如果提醒一下他们“当心脚下”,也未必没有必要。

 



[①] 本文发表于《道学研究》2003年创刊号。因为本文的观点争议比较大,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章发表以后,我又不断加以补充,以至于文章的篇幅比发表时有所增加。

[②] 见《国语·周语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4-25页。

[③] 柳宗元《天说》引韩愈的观点,见《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155页。

[④]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提出这一问题,主张用鼓励白、黄、黑各色人种通婚的办法,以消除种族和民族的差异。

[⑤] 据说有养鹿者,为了鹿的安全,把养鹿地区的狼群全部消灭。其后,他的鹿群因没有危险,除了吃就是睡,结果鹿群体质蜕化。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又引进狼群,这些鹿群为躲避狼群,增加了活动量,从而又恢复了生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email protected]
随机读管理故事:《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cm,
在第五年开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
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张松辉课程
张松辉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微信